廣東試點醫生多點執業,自2010年至今已有5年多。今年3月12日,廣東省衛計委出臺新政,醫生跟醫院“打個招呼”即可多點執業,不必求“批準”。
不過,這一新政出臺大半個月過去了,敢“任性”的醫生仍是極少數派。
政策雖然利好,堅冰依然難破。公立大醫院對這一政策諱莫如深,避而不談;大部分符合多點執業資格的醫生仍在觀望;公立基層醫院財務捉襟見肘難請動醫界“大神”;唯有實力雄厚的民營醫院歡呼雀躍……
個案
針灸“大神”
執業四家醫院 月入漲兩倍
3月18日周三上午,針灸專家袁青教授,在三元里大道的益壽醫院出診。10點30分,在對早來的幾個腦癱患兒施針治療后,這位靳三針嫡傳弟子,還能悠閑地坐在接待室內泡茶休息。這是他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很難享受到的待遇。在那里,他會忙得前腳踢著后腳跟。大醫院,從來就不缺病人。
排滿的門診時間表
組織關系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執業醫院為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袁青教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多點執業的專家。新政松綁后,執業點從3個到不受限制,批準制改成備案制。袁青說,新方案比舊方案方便了太多。
早些年,為了去廣州市中醫院多點執業,結果是市中醫院院長和袁青所屬學院的院長協調了一年多。而且這樣的多點執業,還是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同意并未卡殼的情況下進行的。“手續過于繁瑣。”
新政出臺后,袁青目前的門診時間表排得滿滿的。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逢周三、五下午出門診,專家號9元,號源非常有限;廣州市中醫院執業點,逢一、四、六下午出診,號源依然供不應求。
此外,他還在同樣是公立醫院的越秀區兒童醫院出一個周六上午的門診,特色的腦癱兒童針灸治療,還是讓他應接不暇,加號不斷。
新政后,即便有這么滿的門診出診量,袁青依然堅定地邁出了繼續多點執業的步伐。這一次他選擇了益壽醫院,一家民營醫療機構。周一、三、五上午門診,而且是帶著他的研究生團隊一起過來。“在附一院這樣的教學醫院,只有兩個半天的出診量,肯定是不夠學生們實踐的。而老師多點執業,帶的學生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民營機構的門診量遠遠不如公立醫院火爆,不少在大醫院掛不上號的患者,能夠跟著他的出診時間表,來選擇看病時間。“一些需要持續治療的患者,也有了住院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不能說的秘密”公開
對于多點執業后待遇上漲,袁青顯得很是坦然。附一院的專家號9元,自己能拿6元,一個月加上施針這樣的純治療手段,只有18%的份額分配到了所屬科室進行二次分配。在近乎大鍋飯似的分配體系下,正高且有教學任務的他一個月能掙一萬多。
在其他執業點,條件優惠得多。市中醫院的條件是9元門診掛號費全給個人,針灸診療費中的30%是分配給專家個人,目的就是帶出一支本院的團隊來。
至于益壽這樣更為靈活的民營醫療機構,開出的價碼更高,專家首診50元,以后掛號每次6元。“也有一萬多元,甚至超過了附一院的收入。”在多個醫院多點執業后,袁青表示自己的收入至少是原來的三倍,“沒有什么不能說的,這都是純粹的勞動所得。”袁青毫不避諱地表示道,這些都是陽光下的收入,合法合規。
袁青透露,在增收方面,自己并不算高的。“內科醫生的多點處方權到手后,門診量肯定要比必須進行針灸操作的醫生強。東莞一家國醫館,邀請專家出診開出的條件是5000-8000元一個門診周期(半天或全天),這是陽光的收入。”
“多點執業搞了許多年,真正推動起來的應該是這一次的改革?;旧鲜菬o門檻了,以往的批準方衛生行政部門,現在成了接受備案方,醫生來了,到區衛生局應個卯即可。”
袁青所住的學校教授樓里,教授們行色匆匆間互相打招呼時,問的都是:“今天去哪里(多點執業)?”“東莞、深圳甚至去省外、香港特區進行多點執業的都有。都是組織關系在學校,但第一執業醫院在學校各附屬醫院的專家、泰斗。真的開始有些專家教授行動起來了,以往,那是不能說的秘密。”
患者:掛專家號方便許多
在南都記者采訪的短短20分鐘里,前來找袁青問診的老病號絡繹不絕。新患者基本到了就能掛上號,一上午,有不少于二三十個病人需要他施針。家住白云區三元里的蔡阿姨,頸肩腰腿痛伴視神經萎縮。針灸時的取穴涉及到眼眶的上、下沿,對手法的要求極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選擇系統的針灸治療時,她經常為掛專家號犯愁。“有時為了系統治療,幾百元的黃牛號也曾掛過,而這里,就方便多了。”
袁青在益壽醫院的患者中,甚至包括從美國紐約、印尼泗水慕名而來的外籍華裔。美國男孩戴維腦癱治療6年多,依然無法行走。孩子媽媽辦了三個月簽證,專門找袁青治療。大醫院的掛號難,讓美國人很是無所適從,戴維最終選擇緊跟袁青的門診表,定期來益壽醫院接受針灸。
袁青認為,專家多點執業后,將原來那些站在學術金字塔上的大牌,從一個局限的醫療點,鋪開到更多的地方去發光。“這有利于優質醫療資源更為均衡地分布。有利于學術傳播,受益的則是基層市民患者以及專家選擇執業的民營為主的中小型醫院。”
觀點
醫生
政策何時更明朗 我們在等待
廣東省此輪多點執業新政,被媒體稱為“松綁”:省內執業點數量不受限,醫生只需向第一執業醫療機構書面報備,省去了審批的繁瑣。但現實中像袁青和李旭這樣灑脫走出來的畢竟還是少數。政策的不明晰,讓更多醫生仍在觀望。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院長尹熾標個人很支持專家級醫務人員能往下走。如果不是規定了醫院領導層級的不能走,他這位肝病專家表示也會認真考慮多點執業。
但尹熾標認為,多點執業新政,其實對于大型三甲醫院醫生的吸引力還是不夠的。“目前,市八沒有一人向醫院提出申請多點執業。”
尹熾標分析說,因為國家層面是衛計委、發改委、人社部等五個部門的聯合發文,但到了廣東、廣州市,文件僅體現在衛計委一家上。很多配套并不明晰。與其說是醫務人員在觀望,不如說是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套政策在觀望。
“首先一點,多點執業后,醫務人員的薪酬怎么給,第一執業點原本是按一個月的工作量確定薪酬的,去了第二、第三執業點后,沒有為醫院做的貢獻,這部分薪酬怎么發,誰來發,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各層級醫療機構的收費差異,也是導致醫生積極性不強的原因。“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優質醫生下沉社區、基層,但他們的定價很低,醫生去多打一份工,承擔了該醫療機構的風險,還掙得不多,利益驅動性就不強。”
“現在的醫療環境下,醫生們多點執業的考量,首先是安全第一,做多錯多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更愿意背靠大醫院。第二個因素是經濟趨導,能夠提供利益趨導的,更多的是民營醫院,但民營醫院的品牌效應不強,有想法的醫務人員估計也會多一層顧慮。”
更何況,目前法規下,還有一種支援兄弟醫院、專家會診這樣的“走穴”機制,這筆錢是患者掏的,而且不少。雖然有點游走在法律的邊界上,但更多的專家其實更愿掙這個錢,安心,快捷,一次性付費高。
民營醫院
專家都希望前人趟出條陽光大道
廣東博愛醫療集團轄下的四間醫院,目前已吸引20來名專家多點執業,涉及腫瘤、康復、針灸、不孕不育、婦科、產科等學科。這已是廣州吸收多點執業最多的民營醫療機構之一。
集團副總裁涂孝明曾經和多家醫院“大牌”專家談論過多點執業問題,盡管開出誘人條件,但專家卻大多持觀望態度“話沒說死,即不說馬上來,也不說不來。”
“更多的專家還是在持觀望態度,他們希望有一些先行者能趟出一條陽光大道來。”涂孝明分析說,“專家們擔心脫離了大型公立醫院執業,身價立即就會暴跌。”這種觀望態度,注定了多點執業放開“還需要1-2年的摸索期。”
涂孝明表示,基層醫院、企業醫院以及民營醫院的承接專家能力,也是目前多點執業推進的絆腳石。業界大牌來操刀了,結果你的手術設備、硬件設施和合作團隊跟不上,那也會制約多點執業的深入開展。“不能專家開完刀了,后期護理弄砸了,那是病人、專家和新執業醫院的三輸局面,甚至還會殃及該專家第一執業醫院。”
此外,涂孝明提出,希望行政部門放開更多醫療領域允許民營醫院參與。以益壽醫院為例,比鄰工業園區、城中村和主要交通要道,收治的顱腦損傷傷員不少。但神經外科這一塊并沒有向益壽醫院這個層級的民營醫療機構放開,病人來了也無法處置。“如果準允開設神經外科,民營機構靈活的機制肯定能迅速將硬件設施配齊,而專家團隊則通過多點執業的方式來解決。再有類似病人時,我們就能迅速處置。”
管理
公立醫院
人心若散了,隊伍怎么帶?
小兒骨科全國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骨科主任李旭在新政之前已經有三個執業點,除南醫三院外,一個選在東莞、一個在惠州,這兩個點選在周六日進行。“我現在考慮的是時間不夠用,繼續選執業點時要優中選優。”李旭認為,新政下的多點執業,考量的是醫院領導對醫療團隊的管理能力,凝聚力。“不然專家團隊,是可以隨時來場說走就走的多點執業的。”
李旭所在的南醫三院院長金大地對院內醫生多點執業持開明態度。但南都記者接觸廣州多家大型公立醫院負責人后發現,其實醫院管理者的心情也是矛盾無比,對這一話題有點諱莫如深。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穩固人才隊伍,怎么用待遇留人,或感情留人。因為葛優葛大爺在《天下無賊》里說過:“人心一旦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這不僅僅是一段臺詞,也很可能成為新機制下的醫院管理危機。
尹熾標表示,如果市八醫院的專家醫師隊伍愿意去多點執業,基層也好,民營也罷,醫院方面不會阻攔。“但科室主任一級的絕不能動,他得維持醫院科室的運營。這也是我和很多醫院院長們討論后得出的一個初步看法。”
衛計委
真正意義的“多點執業”還邁不開腿
廣州市衛計委黨組書記唐小平表示,廣州早幾年就已開始推進醫生多點執業工作。當時的做法,只要是報上來一個,衛生局就批準一個,從未在行政層面進行過阻礙。
但實際推進中,響應的醫生并不太多。主要在新院區、醫聯體內多點執業,比如廣東省中醫院,有了芳村慈善醫院院區,專家在兩個院區間進行多點執業。“真正意義上走出自己醫院系統、醫學院校附屬系統去外院多點執業的。有,很少。”
唐小平認為,專家們邁不開多點執業這條腿的原因,主要還是現有的大醫院專家本身工作量已飽和,而且門診數量還在增長,抽不開身。廣州其實在省衛計委發文后,很快有了轉發,接受備案權限下放到了區級。
“新的動向是在醫聯體試點期間,大醫院、網頂醫院的專家團隊,有開始向本醫聯體內基層醫療機構‘流動’(多點執業)的趨勢。對于這類申請,廣州市依然是一路綠燈。”
而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日前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明確表示,目前的多點執業要取得效果,一方面需要專家們自己多多努力,一方面也需要在結算、診金定價等領域進行突破。“專家在省醫出診一個專家號是50元,去到基層醫院只能收4元、7元。”在廖新波看來,這樣的多點執業,經濟上的驅動力不夠,也很難讓多點執業得到好的推廣效果。
在《南方日報》的專欄文章中,廖新波透露,試點5年多來,廣東只有3000多名醫師登記,而且其中大部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點執業”。但他認為,醫師多點執業是一劑良藥,除非要扼殺它,不然,絕對可以倒逼各項改革。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黃雅煕 攝影:南都記者 鄒衛